三亿三财经网 > > 策略参考 > 经济类英文文献去哪找

经济类英文文献去哪找

来源:https://www.31344.com 时间:2024-09-1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经济类英文文献去哪找

这个是法律经济网看看行吗?

二、财务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35-62.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3-36.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50.

学财务管理可以找恒企教育,恒企网校针对不同财务考试备考人群,特开设多种班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驱动的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信息平台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学习之前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吧点击测试我合不合适学会计

[ 1 ] 崔玉敏. 小公司病.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01;

[ 2 ] 刘志远. 候青川. 财务管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01;

[ 3 ] 袁建国. 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07;

[ 4 ] 李海波. 财务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08;

[ 5 ] 梁继先. 中小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 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5, ( 03);

[ 6 ] 李冬梅. 中小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5, ( 04);

[ 7 ] 张树森.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于对策[ 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 2008, ( 01);

[ 8 ] 何学红.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西部科技,2008, ( 10);

[ 9 ] 王沛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J ]甘肃亚盛集团,2008, ( 03);

[ 10 ] 曹伟. 我国利润分配会计的几个问题研究[ J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04, ( 02)

三、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外文参考文献)

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Paul M.Healy,James M. Wahlen,1999)。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司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适度盈余管理是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它可以同时使得公司契约的相关方都获利,但是滥用盈余管理则有损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为了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20世纪90年代初财政部便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至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共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以及对盈余管理有意识的遏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会计准则客观上扩大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动机 由于公司管理者与相关利益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契约的不完全以及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使公司管理者有动机也有可能为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 (一)资本市场动机 股票首发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业绩相关,因此公司管理者将通过向上的盈余管理来推动股票价格。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估价和优化投资组合时,会运用公司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来决策,这样,也会导致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另外,当行业监管的执行需要运用到公司的财务数据时,公司会出于回避行业监管而进行盈余管理。有关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第一次出现亏损的年度有明显非正常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会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公司避税的需要 齐莫尔曼证明了财富转移的最直接方式是税收制度。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公司为了避税的需要,也会在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公司的税收支出大部分是在利润基础上产生,利润少意味着少交税,只要公司管理层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利润,就可以通过转移部分利润达到少交税,同时又为下期利润目标做准备的目的,公司也向外部投资者呈现出了一个经营稳定、发展良好的形象。 (三)避免政治成本的需要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政府,他们会通过会计准则、税法等法律法规将社会财富所有权转移到政府手中。公司规模越大、盈利越多,政府越有可能对其征收高额税收或进行其他管制,公司所面临的政治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管理当局也越有可能通过选择能够递延确认利润的会计方法调整当期收益,实施盈余管理。反之,规模偏小的公司为了树立良好形象,往往会调增当期收益。 二、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 (一)减少了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然增加公司的当期费用而减少当期利润,转回则相反,通过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可以调节公司不同会计期间的利润。据媒体对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人为调整损益中,2家ST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 495万元和4 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摘除了ST;4家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 080万元、6 885万元、6 373万元和5 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家公司维持或提升了业绩。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调节收益的功能。另外,新会计准则虽然对一些资产特别规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和允许转回,但也作了严格限制,如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要求应当有“确凿证据”,还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二)缩小了公司选择发出存货的计价范围 原准则规定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的成本进行计价。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对于那些存货数量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在存货价格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会减少发出存货成本,调增企业收益。新准则的规定使公司当期的存货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消除了公司利用后进先出法人为影响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三)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旧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新准则强调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基于“控制”理念来定义子公司,包括小规模公司、特殊行业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这一变革使一些通过降低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提高盈利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来提高集团公司的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被禁止。同时新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将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处理关于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或承担的负债等问题。这些新的规定将促使合并报表更加真实、公正,更真实地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限制了利用重组合并进行盈余管理。 三、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 (一)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除原先要求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提取减值准备。其中,除按新准则第8号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减记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后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涉及到公允价值、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指标的确定,不管是对公允价值的估计,还是在计算现值过程中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方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 (二)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 新准则把过去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允许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但对于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该项目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公司是否能证明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市场等问题的确定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会计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强,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司合并的非共同控制类型中和债务重组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使公司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大。 (四)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旧准则规定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仅指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借入的资金大多是混合使用,确认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究竟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确认资本化期间等问题需要进行主观判断,公司外部各方很难了解清楚,审计监管难度较大,客观上为公司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间。 (五)利用预计负债的计量 新准则规定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按当前最佳估计数作相应调整。规定中需要确定的“最佳估计数”没有具体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在计量过程中涉及到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率、风险的估计和判断,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空间。 四、结语 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无法达到完全有效,因此公司管理当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成为必然。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甚至会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另外还应注意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虽暂定为上市公司,但其实施范围随时有可能扩大到非上市公司,其相关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基于以上认识,应认真分析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方法和途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Paul M.Healy & James M. Wahlen撰。王学军,肖华,译。曲晓辉,校。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0(11)。 [3] 沈烈,魏承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分析。财会通讯,2007(05)。 [4] 帅兰明。盈余管理:动因及后果—兼与利润操纵的比较。财经理论与实施(双月刊),2006(09)。

麻烦采纳,谢谢!

最近更新

策略参考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