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三财经网 > > 策略参考 > 12万亿救市计划?政策当下解读行情

12万亿救市计划?政策当下解读行情

来源:https://www.31344.com 时间:2024-09-0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12万亿救市计划?政策当下解读行情

5月25日国常会10万人会议释放12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方案,全年将释放出12万亿左右的资金,这些资金要在2022年全部投入并切实落地,推动经济走出谷底,走向繁荣!

所谓“12万亿救市”,是按照如下数据大致算出来的,这些政策多是增量政策:

第一,根据稳经济会议说明,今年全年,预计会退税2.64万亿。

今年会退税2.64万亿

第二,由国家融资担保的资金超过1万亿,这会给企业带来5万亿的资金融资。

第三,铁路建设债券3000亿元。用于支持基建。

第四,专项债建设规模3.65万亿,后续还会继续增加。这笔钱要在8月份用完,后续的2023年还有2万亿左右的专项债,预计5.6万亿。

第五,900亿的商用贷,车贷贷款。用来支持中国汽车工业。

汽车贷款

第六,4000亿的小微贷款,用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第七,3500亿航空专项贷款债券,支持因为疫情冲击的民航业。

目前专项债券的投向究竟是大基建还是固定资产还不得而知。然而无论是基建还是固定资产,对于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已达50万亿规模来说,这应该不算刺激。

现在全国就是稳增长、保就业,前四月没稳住,这12万亿不是去刺激,应该是稳住。

结合政策,解读当下行情

2022年4月26,两市接近600支个股破净,对比2018年谷底460支个股破净犹过不及!2018年沪市市净率为1.3倍,2022年谷底,沪市市净率为1.27倍,以数据对比,今年的4月26日,实际对应的是2018年的2200点,而当下,我们对应当年的点位是2500至2600点区间!

简单梳理完数据,我们再谈一谈机构逻辑,首先,大家要明白机构投资是靠什么赚钱,国内公募机构是市场最大的多头,其实是具有一定市场定价权的,而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镰刀,大家不要被人误导,作为从业人员,我很笃定的告知大家国内的公募机构手中是没有做空工具的,不是不能做空,而是不被允许。而机构一其实是赚流动性宽松的钱,其实是赚国家放水的钱。

2018年11月9日晚间,官方正式对外公布,“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随后A股开始走牛,2019年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全球49家央行降息71次,多个经济体进入0利率时代,全球流动性宽松开启,通过数据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家放水刺激经济,还是全球流动性宽松,只要二者有一,就具备牛市基础。有人要问,当前美股正在加息缩表,不是流动性紧缩吗?这个问题现在也得到了解决,目前美股走坏,经济衰退,联储加息正在实质性伤害丑国实体,而当前迫使联储加息的恶性通胀却呈现出了下行趋势。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二、财经政策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

第二,对垄断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

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

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

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

(4)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

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

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

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三、政府在应对经济新常态中应怎样发挥作用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要求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他具体分析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将出现的六大趋势性变化,并相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

趋势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

对策: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

趋势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

对策:花钱买机制,确保可持续

趋势3: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深刻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

对策: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趋势4: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预算规范管理、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策:全面推进依法理财

趋势5: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对策: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

趋势6: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对策: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强调,财政部门要与时俱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做好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好财政在“新常态”中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楼继伟指出,要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一是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变化。要科学测算财政收入,防止过高地确定财政收入预算目标。各地财政部门绝不能在经济放缓、收入增速下降的时候,收“过头税”、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形成对经济的顺周期调节。二是坚决防止和纠正财政“空转”行为。要严格落实新预算法有关要求,要认真组织开展清理检查,严肃查处财政“空转”行为,维护财政经济运行良好秩序。三是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健康发展。收入不再作为硬性任务要求,并不意味着对收入增速的趋势变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反而因不再作为硬性任务,财税双方可以更为客观地建立收入预测模型,这方面财政系统应主动作为,加强收入预测和预算执行分析,同时要推动征管部门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要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绝不能再搞“政策洼地”。在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支持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楼继伟表示,要花钱买机制,确保可持续。一是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财政该管的一定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给市场和社会、放到位,避免大包大揽。政府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区分公共性的层次,调整结构,有保有压。二是改善民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树立正确的民生理念,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不搞锦上添花。在政策扩围提标时,不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帮穷不帮懒,引导全社会树立起靠个人努力勤劳致富、各方面合理承担责任的民生理念。三是主动出击建机制。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科技教育、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制度碎片化等问题,花钱买机制,增强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创新投入方式。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等,可以通过PPP、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要厉行勤俭节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深刻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楼继伟强调,要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财税改革高度重视,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财政部门要不辱使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积极支持其他领域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楼继伟要求,要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一是坚持底线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定力,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业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就不采取短期政策强力刺激经济,而是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二是注重供给管理。克服过多依靠需求管理的思维惯性,统筹做好供求两方面的调节。通过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促进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支持补足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企业能更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要素。三是坚持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定向调控的优势,把握时机,找准“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同时,要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楼继伟强调,要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一是树立大国理念和全球意识、安全意识。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坚持合作共赢,落实正确义利观,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把财经政策设计放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统筹考虑,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二是抓住时机开展全球布局。加快推进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机构的组建,运筹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经关系,充分发挥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的影响力,深耕亚太、经略周边,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支持国内企业整合力量,抓住合适时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转移国内部分富余产能。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熟悉和理解国际规则,搞清楚国际规则与我方的利益冲突所在,增强话语权,维护国家权益。积极推动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改革进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最近更新

策略参考排行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