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三财经网 > > 百科知识 > 谈谈你对每日学点经济学的认识对你学习与生活的启示及建议

谈谈你对每日学点经济学的认识对你学习与生活的启示及建议

来源:https://www.31344.com 时间:2024-07-2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谈谈你对每日学点经济学的认识对你学习与生活的启示及建议

我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不可否认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经济知识,不仅是作为知识的储备,它在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一些决策。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和分析方法也会锻炼我们的思维。生活中的意义就更加明显的,经济学使你的资金支配更有利于实现最大效用。学经济学会让我们对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看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中的经典著作。

二、谈谈你对经济学内容的理解,举例说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上述各个方面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就是说,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三、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学习,谈谈对经济生活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交换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因为只要有劳动分工,人们就必须相互交换活动,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对于交换的发生和动因,马克思作了科学地揭示,认为分工引起了交换,先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会出现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出现和发展又促进社会分工。在原始公社内部,由于产品是公共财产从而仅仅是分配对象,人们之间只是交换活动而不交换产品,产品交换只出现在原始公社之间。所以,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处,是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与其成员相接触的地方开始的。”

事实上,人类交换活动的发生主要源于主体的需要本性和客观的社会分工。通常来说,需要乃人之本性,所以追求利益以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交换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本动因。然而,交换行为的普遍发生还有赖于社会的分工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之间彼此的依赖,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之间的产品交换行为的普遍发生,既要以生产中人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依赖为前提,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而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同样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因此,社会分工造成的专业化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单一性使得人们无法仅靠自己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丰富性,从而使相互交换成为必须和可能。易言之,人们在需要上和生产上的差别以及交换带来的彼此互利导致了交换行为的发生。人们在需要和生产上的差别之所以导致交换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一个人的需要可以用另一个人的产品来满足,而他又同样能生产出另一个人所需要的物品,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是作为彼此所需要的物品的所有者而出现的,这为交换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某种可能。而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换行为有利于满足人们的需求目的和互利要求,“财富物品的一切自愿交换,意味着交换双方均认为换入的物品优于换出的物品,因而增加幸福,也就增加了生产财富的动机”。对此马克思也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这种相互关联的事实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交换的前提。因此,社会分工导致的专业化生产的客观社会条件和主体的利益需求以及需求的多样性是社会分工得以可能的主客观条件。今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市场社会的不断扩大和世界历史的快速展开,交换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现代人的基本存在维度,人们几乎无法离开交换活动而展开自己的生活。它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们不仅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商品效用的提高,实现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促进人们的幸福,而且通过推动社会分工来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

对于交换的上述意义,德国经济学家、边际效用理论的先躯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作了较为深入地揭示,他指出,人类的所有享受中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二是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享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觉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在此基础上,戈森从“人们希望得到生活享受,它们的生活目的是把自己的生活享受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理论前设出发,考察了人类交换行为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他认为,根据享受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些物品的简单交换能使交换物品的价值极大地增加,尽管这些物品并没有因为交换而发生任何变化。通过经济交换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享受得到明显的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在分工日趋精细的现代社会,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的大多数物品都不是自己直接生产的,而是通过交换获得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交换来获得所需的享受资料,借助交换活动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分工的发达使得交换活动不可或缺,从而交换成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社会中人们的基本存在方式。

最近更新

百科知识排行榜精选